省鼓励企业研发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助力装备示范推广
让重大装备“产”出来“走”出去
【省党代会报告摘要】加快先进制造业强省和创新型省份建设,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近日,省工信厅公示了2021年福建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名单,拟认定福建龙净脱硫脱硝工程有限公司的“多污染物协同治理装备(SSC-SN90)”等7个产品为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50个产品为省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或关键配套基础件。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是指省内企业首家自主研发或国产化制造的成套装备、单机设备及关键配套基础件。包括国内首台(套)和省内首台(套)两种基本类型。
近年来,福建鼓励装备制造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攻克“卡脖子”技术,研发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并助力这些国产装备走向市场。
激励研发 “大器”辈出
2021年9月,随着福州地铁4号线城门站右线盾构接收井破墙而出,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由厦工中铁自主研发的双模盾构机在福建首个双模盾构区间双线顺利贯通。
“常规盾构机模式单一,要么应对软土层,要么应对硬岩层,但施工中往往短短数百米就有不同地层。若使用不适合的盾构机,效率低、损耗大;投入两台不同设备,成本又大大增加。”厦工中铁相关人士说,“我们的EPB/TBM双模盾构机能实现土压和硬岩模式切换,解决了区间地层交替变化的适应性问题。”
如今,厦工中铁已衍生研发出针对不同地层的双模乃至三模盾构机,相关产品已推广到厦门、广州、深圳等多个城市。
我省是全国较早开展首台(套)认定和扶持的省份,早在2014年就出台了《福建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和扶持暂行办法》。2021年8月,我省修订印发了《福建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和扶持实施细则》,以我省“六四五”产业体系发展所需作为重点认定领域,制定一系列补助政策。
2014年至今,全省共认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180台(套),涉及专利1000多件,涵盖数控机床、纺织机械、工程机械、环保装备等领域,价值超百亿元。
“通过支持企业研发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研发新产品470多台(套);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推动申请专利1500多件;进一步促进企业规范质量管理,形成同类产品标准2000多个。”省工信厅装备处有关负责人说。
破除瓶颈 推进应用
采访中,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研发首台(套)最大的担忧在于突破了“卡脖子”技术,却又被市场“卡了脖子”。
在龙岩,龙净环保研发的“HLT型高温复合滤筒尘硝协同脱除装备”是2020年认定的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我们将无机纤维滤筒粉尘过滤和SCR脱硝两种技术有机结合,进行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龙净环保技术中心创新二处处长余晓锋介绍,新装备具有工艺流程短、占地面积小、运行成本低、无废水排放、工况适应性强等优点,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但新研发的装备没有经过市场验证,会不会有问题、能否达到所宣传的效果,作为采购装备的客户,自然会有疑问。”余晓锋坦言。
一项“定制”保险极大缓解了产品面世后买卖双方的“焦虑”。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组织和指导我省机械装备企业申报保险,并提供保费补贴。目前,龙净环保、马尾造船等企业的59个项目投保,涉及清洁高效发电装备、大型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装备、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轻工机械四大类,保险金额约3亿元,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45亿元。
“这一政策性保险最大的优势,就是将新装备因潜在质量缺陷所导致的经济赔偿转嫁给了保险公司。”余晓锋说,这不仅打消了客户对新装备的使用顾虑,还激发了制造企业创新研发积极性。龙净环保研发的“干法烟气脱硫除尘脱汞一体化装备”在投保首台(套)保险以来,共新增销售72套同类别装备,合同金额逾24亿元。
此外,我省还在全国率先组建了由省内机械装备制造企业、装备用户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90家单位参与的省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创新与首台(套)示范应用联盟,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对于应用我省认定的国内或省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企业,还给予不超过设备购买单价15%的补助,最高可达100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动态更新《福建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进一步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合作,增强首台(套)关键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关能力,促进技术含量高的首台(套)应用。”省工信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感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我省加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扶持力度,推动研发。各地也通过财政资金支持、降低准入门槛、引入保险补偿等方式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市场推广。
如果说研发是这场战役的“上半场”,市场突破则是“下半场”。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蹒跚学步”的推广应用阶段,应更好地对其“扶一把、送一程”。要通过政府采购、示范推广、销售或采购补贴等手段,建立使用国产的价值导向。同时,政策需要贯通创新链与产业链,鼓励产业链企业与装备制造企业共同参与首台(套)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等,加大对高端装备类公共服务平台的培养和扶持力度。有了政企合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大器”,才能更好地得到推广应用。(福建日报记者 林侃 通讯员 杨鹏飞 陈晓诚 吴高信)
来源:福建日报
免责声明:科视角平台仅对用户提供信息内容及数据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文来自于转载,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363489612@qq.com,将及时更正、删除。作者:林侃,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