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于厦门日报(记者 许若鲲 陈运军 李晓平),原文标题:创新“打头阵”——关于厦门先进制造业的调查与思考之二
奔驰、宝马、特斯拉,是当今世界响亮的汽车品牌。
但是它们身上,都有一个“厦门元素”,这就是厦门“宏发”生产的继电器。继电器虽小,缺了这个部件,汽车就会“瘫痪”。宏发现在是全球最大的继电器制造商,而且是主持制定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
同样,在这些全球主流品牌的新能源车上,可能很快会有另一个“厦门元素”。因为它们多数使用的是全球动力电池的龙头企业“宁德时代”的电池。而宁德时代现在已经投资厦门,将在厦门建成产值达到数百亿的项目。
这只是厦门制造业实力的一个缩影。
盘点厦门制造业优秀企业的塑造过程,不难发现各有不同路径:一种是像宏发一样“土生土长”的企业,从湖里旧厂房中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的;一种是像宁德时代这样,厦门通过大力度招商,直接站上制造业高点的;还有,是通过和高校及科研单位的合作成长起来的。
然而,所有这些不同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借助科技的力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制造业要改变“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局面,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
厦门的空间十分有限,可开发建设面积很小,要突破空间制约,先进制造业要站上新高点,就必须推进科技创新,必须走上创新发展之路。
夏宁邵团队的坚持
企业界,有个普遍的观点:科学家负责“从0到1”的突破,企业则负责将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推广。
在厦门企业与厦门大学诸多产学研合作模式当中,夏宁邵教授团队(以下简称“夏宁邵团队”)与养生堂旗下“万泰生物”的合作,是令人称道的典型案例,也留下一段佳话和故事。
养生堂创始人、《2021胡润百富榜》中国首富钟睒睒,在厦大的一次产业论坛上讲到与夏宁邵团队的合作时这样说:“我有时候会‘推’一把。‘推’要掌握力度,要充分尊重高校的知识边界和学术自由度,不能限制科学家发散思维和想象空间。”
这段话,被形容为“不问过程的高度信任”。夏宁邵在合作过程中总是对外界各种声音不闻不问,夜以继日埋头搞科研。而企业对这个团队始终持有信任,双方破解了科研与市场“两张皮”的难题,共同产出全球首个戊肝疫苗、首个国产宫颈癌疫苗、全球首个艾滋尿液抗体自检试剂、全球首个新冠病毒总抗体检测试剂,获得一系列非凡的成果。
“当年与养生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团队有不少,但目前只有夏宁邵团队‘存活’下来,并持续有成果产出。”养生堂旗下的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成回忆,从协议签订后次年开始,养生堂就持续追加科研资金,至今已累计近3亿元。
对此,厦大党委书记张荣这样评价:“这种伙伴式的合作模式要求很高,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它达到了学校、生产企业和国家产业发展的三赢,实现了合作双方在上游应用基础研究和下游产品开发及产业化之间的高度互补。”
夏宁邵团队的故事,留下诸多启示。
如何提升高等教育与厦门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实现产学研融合?这一直是厦门的一个课题,这是提升先进制造业的重点,但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厦门一直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厦门科学城的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力作。今年,我市将继续深化市校院地科技合作,争取全年新增10个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深入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与产业化。
面对先进制造业这片“蓝海”,需要产学研用等各方加速奔跑,推动全市把科技创新作为事关厦门发展成败的重大任务来抓,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打造高素质创新名城。
“点石成金”一年带来500亿
在关于先进制造业的调查中,我们听到的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水龙头的。
家家都有的水龙头,早期只是一种简单的制品,卫厨行业,也被视为比较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但现在已今非昔比,市场上,一个水龙头从几百元到上万元都有。
升级的奥秘在哪里?厦门市卫厨行业协会顾问徐海明说:“核心,其实在于看不见的内部结构和功能设计。”传统水龙头,大部分是圆柱形出水,落水时水花四溅,但现在很多厦门卫浴企业生产的中高端水龙头,普遍实现出水形状和力度的控制,不仅出水更柔软,且水花可以呈现多种形状,如瀑布型、扇形、交叉型等,还可以在出水面上编制花纹。
加强研发,就是厦门卫浴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一骑绝尘的“密码”。2020年厦门智能卫浴专利432项,居全国10大卫浴产区第二;累计发明专利9108项,高居全国第一;累计拥有国际知名工业大奖超1500项。科技创新,正在卫浴这个传统行业的升级中,实现“点石成金”。据厦门市卫厨行业协会统计,厦门是中高端水龙头生产基地,单价比全国平均高45.3%,高端水龙头出口量全国第一。近年来,我市该产业一直保持全国领先,尤其水龙头、花洒、马桶等细分领域做到全球龙头,占据了我国卫浴出口的“半壁江山”。
从传统到高端,让我们把目光放大到厦门的制造业。近年来,我市一直鼓励工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今年更是将技术创新基金规模从100亿元扩大至150亿元。数据显示,去年,我市实施的重点技改项目275个,预计新增产值近500亿元。
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厦门一直处于第一梯队。《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1)》显示,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厦门位于前20位;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考核评估,厦门片区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一;厦门创新能力指数居全国7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第11位。
采访过程中,全社会研发经费(R&;D),是一个引发诸多思考的关键词。
目前厦门的R&;D总量离深圳有较大的差距;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低了深圳近2个百分点,具有一定的成长空间。当前,我市正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3.1%、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达16件,推动全员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科技创新,应该成为城市发展、产业升级强劲的内生动力。
“弯道超车”成为高效路径
企业通过科研“点石成金”,是一条渠道。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迅速站到第一方阵,也是厦门打造先进制造业的路径之一。
所以我们的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宁德时代的。
瞄准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这两年厦门也一直在探索和发力。紧跟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步伐,继中创新航之后,厦门又引来全球动力电池的龙头企业——宁德时代。
去年7月,宁德时代在厦成立了厦门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今年3月,又成立了厦门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火炬产投总经理刘志斌说,两个项目全部达产后,产值将达到数百亿,将极大地推动厦门新能源产业集群式发展,成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重要一极。落地厦门后,宁德时代动作频频,其对厦门新能源产业的助力正在彰显。上个月,宁德时代宣布旗下“EVOGO”换电服务在厦门正式启动,今年将在厦门完成30座快换站的投建。
厦门独特的科技能级和产业视野也正在显现,围绕宁德时代,在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的同时,也正在强链延链上寻找突破口。在发展锂电池生产的同时,厦门也同时布局储能领域,向产业链纵深方向延伸。
高能级项目要在厦门扎根,发挥其产业效应,除了打通产业链,还需要一批创新“因子”,来助力产业生态。厦门在这方面是有基础的,截至目前,厦门已形成数量多、分布全、层次清晰的“专精特新”企业群,有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27家,占全省总量49.1%;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家,占全省总量35.7%;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900家,成为推动厦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锐力量。
在全国的先进制造业版图上,厦门要在连接长三角与珠三角之间,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而前提,就应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植出适合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沃土。
走创新之路,厦门正当其时。
免责声明:科视角平台仅对用户提供信息内容及数据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本文来自于转载,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363489612@qq.com,将及时更正、删除。作者:许若鲲 陈运军 李晓平,来源:厦门日报